“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现代教育学院线上教学战“疫”中的课程思政育人
日期:2020-04-27 00:00:00  发布人:[db:来源] 

线上教学以来,现代教育学院全体师生“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各教研室和课程组多次召开主题教研活动,探索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

辅导员组织各班召开“同心战疫,爱国力行”主题云班会,围绕“爱国力行,奋斗青春”、“复学防护,健康青春”、“心理筑堤,阳光青春”分别开了三期;学院团总支组织各团支部开展《全民战疫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主题的团课活动;开展“家务好帮手”、“我要向父母告白”、“我的健康宅家作息时间表”等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课堂笔记大赛、“书香郑财”系列活动,促良好教风学风;开展学院第一届“青春微课堂”大赛、“全民国家安全日”教育活动。

学院通过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

《新媒体》课程思政育人

线上教学期间,传播学教研室将疫情防控当作最鲜活的教材引入专业课教学,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思考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李红霞老师本学期所担任的新媒体课程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向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新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李红霞老师线上教学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大媒体全媒体发声,谱写战“疫”的最强音。新媒体课的课程思政专注于“价值引领、知识传递和素质提升”三重目标,在强化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前形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启发和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当前困难,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勇担社会责任。

为了带给学生最接地气儿的信息内容,李红霞老师结合疫情期间形势,在《媒体建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一节课中引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构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一节课中着重讲授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同学们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线上课程后,对新媒体平台上最新热点问题在QQ直播群里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辩证评析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及媒介素养的提升给出具体观点引导,鼓励大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在新媒体课程中加入“课堂思政”,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特殊时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文明地进行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有利于坚定师生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念,助力师生共同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新媒体课程引入“课程思政”,学生面对当前疫情攻坚的特殊时期,以理智的头脑、清晰的判断、深入的洞察评判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疫情早日结束重归美丽校园而努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育人

李伟豪老师本学期所担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解新闻采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采访技巧,熟悉不同新闻文体的写作要领,进而提升自己的新闻采写综合能力。

李伟豪老师参加线上教学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该课程讲授过程中,不管是新闻采访部分还是新闻写作部分,都应该且十分有必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授与实训当中。尤其是在当前疫情严防严控的特殊时期,更应该将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动态引入课堂教学。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几乎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李伟豪老师都精心选取有关疫情防控的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并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坚定其“抗疫”决心。注重情景设置,按照热点事件设计虚拟场景。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任务,任务需要学生以记者身份完成。比如以“抗击新冠疫情,我们一直在行动”为主题,设定采访和写作任务。包括:采访设计、采访实施、采访资料整理以及采访报告的总结,并按照采访获取的资料生成消息稿和通讯稿。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新闻采访的真实感受,更让学生对新闻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有深切体会。

新闻专业,是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大学专业之一。让学生学会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课堂教育的第一步,而“正直、善良、公正”更是新闻记者素质的应有之义。李伟豪老师课堂上关于“抗疫”的优秀报道,体现了记者“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宝贵精神,体现了“真实、客观、善良、正义感、为弱势群体发声”等优秀素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新闻职业的自豪感和新闻理想。

《新闻评论》课程思政育人

孙碧轩老师本学期所担任的《新闻评论》课程,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开设在第4学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大类,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评论》课程承担着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习者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责任。高校作为思政传播教学的第一课堂,无论是从教授《新闻评论》课程内容上来说,还是从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说,将新闻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孙碧轩老师线上教学中

孙碧轩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政资源。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

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和业界发展密切联系的实践类课程。《新闻评论》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中有丰富的思政资源。比如《新闻评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评论实践章节,是介绍中外新闻评论发展历史的,课程内容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办报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自己办报经验的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这些内容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又如,新闻评论的论证章节教授学生逻辑推理与写作,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理性思维,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坚守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人才,这与思政育人的目的相一致,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案例中的思政资源

新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案例,让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精心挑选的案例也能成为思政教育的资源。《新闻评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争议性新闻事件较多,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选取案例时,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人到课堂中去。比如,在讲评论选题的时候,孙碧轩老师选用了“郭某鹏,郑州给你1013.6万个鄙视”、“假的!假的!武汉人民又一次《歌唱祖国》”“梁山有108位好汉,武汉也有108位好汉”等新闻事件,这些案例不仅和理论知识紧密相连,案例中的内容也充满着对人性的拷问和教育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的新闻评论知识,更要从案例中悟到“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真正地将真实、客观和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用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热点问题中的思政资源

孙碧轩老师将一些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在讲选题的矛盾性与冲击力时,将备受社会关注的“鸿茅药酒广告”事件、“丁香医生举报权健保健品”事件以及“瓜子二手车广告被罚”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将这些观点和见解整理之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新闻评论选题的标准判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问题。

孙碧轩老师说,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将课程思政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应将立德树人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互相配合;加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保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切合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入脑入心。

小学教育专业教研室课程思政育人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开展以来,现代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研室召开主题教研活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新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渠道作用。

小学教育专业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研活动

王铭礼老师的《书写技能II》课程,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与书法实践相融合,精选权威内容素材,精心编辑微课,让学生把自己对抗疫英雄们的敬意化为一撇一捺,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融进一笔一画;白玉红教授的《阅读与写作II》课程,推荐具有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充分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好故事的讲解与传播,坚持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讲解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持续改进,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陈宇老师的《音乐基础II》也表示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传统民族文化作品是不错的方法;崔琰老师的《舞蹈基础II》课程,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工作,舞蹈中注重协作和坚持也能起到很好的育人作用;毛鸿雁教授和曹原老师的《美术基础II》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美学观,通过美育培育学生健康、高品味的审美情趣;李菲老师的《汉语与修辞》,授课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信仰教育的结合﹑注重探求汉语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厚文化﹑加强混合式课堂和实践课的尝试等共识;杨玉娟老师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充分结合汉语和汉字的民族特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核发: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