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教育学院2025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日期:2025-08-15 19:22:23  发布人:教育学院 

为深入贯彻“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教育学院立足专业特色,统筹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多支团队分赴各地,以教育帮扶、文化传承、心理护航为着力点,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用青春行动书写育人答卷。

一、“蒲公英”支教:多元赋能,播撒希望种子

6月26日至7月2日,“蒲公英”暑期支教实践团在焦作市武陟县乔庄小学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实践队员们充分运用在校积累的知识与技巧,将学术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全面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图为启动仪式.jpg

启动仪式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学生上课.jpg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学生上课 (2).jpg

实践队员指导学生上课

为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有指导老师在课堂中讲述“雷锋精神”,实践队员们还走街串巷为村民发放“雷锋精神”宣传页,宣传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为指导老师宣讲雷锋精神.jpg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雷锋精神.jpg

指导老师、实践队员宣讲雷锋精神

活动进行过程中,“蒲公英”暑期支教实践团联合校工会开展了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捐赠仪式,向乔庄小学捐赠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图为捐赠仪式.jpg


图为捐赠仪式 (2).jpg

捐赠仪式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们前往焦作市武陟县博物馆参观学习,感悟当地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武陟博物馆.jpg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武陟博物馆 (2).jpg

实践队员参观武陟博物馆

7月4日,“蒲公英”暑期支教实践团再次启程前往信阳市光山县举办了活动启动仪式。指导教师韩森介绍了实践团的基本情况,并对支教活动的开展规划和安排进行了说明。熊畈村党支部书记程乾国讲话,他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确保活动实效。河南省科技厅驻熊畈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李东永强调了安全事项和纪律要求。

图为活动启动仪式.jpg

活动启动仪式

实践队员结合专业所长与乡村孩子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多领域特色课程。考虑到光山县特殊的地理环境,队员们还围绕防溺水、山区火灾预防与应对、防蛇虫叮咬及防诈骗等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安全教育。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知识.jpg

实践队员讲解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联合校工会全体合影.jpg

实践团成员联合校工会全体合影

二、“小葵花成长课堂”:用青春力量守护乡村儿童心理健康

7月1日—7月7日,教育学院“小葵花成长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康乐学校,开展为期七天的“润泽心田 点亮未来”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与亲子关系构建,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为乡村儿童成长注入温暖力。开展针对性课堂宣讲。性教育主题课上,队员们用动画片段和情景模拟,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部位、区分安全与危险接触,强化隐私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和学生互动.jpg


图为小葵花实践团启动仪式.jpg

实践队员和学生互动

三、歌承红韵 舞动青春:“歌舞青春”暑期实践团赴荥阳开展专业实践和红色文化活动

6月26日至7月2日,“歌舞青春”暑期实践团来到河南省荥阳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专业实践与红色教育相关活动。实践团走进荥阳市爱乐幼儿园,通过对即将毕业的大班幼儿进行节目编排:《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爱心无限大》和《凤凰花开的路口》。三个节目涵盖了舞蹈、声乐、奥尔夫乐器、合唱等丰富元素,不仅助力幼儿留下美好毕业记忆,也让实践团成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实践期间,团队还参观了荥阳市文化馆、董天知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团利用专业技能,在不同的红色基地演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曲目。

图为实践成员在爱乐幼儿园进行节目编排.jpg

实践成员在爱乐幼儿园进行节目编排

图为实践团在文化馆与合唱团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jpg

实践团在文化馆与合唱团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育学院“蒲公英”暑期支教实践团延续初心,分散实践的队员们足迹遍布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和河南省的焦作市、信阳市、鹤壁市、荥阳市、周口市、南阳市、平顶山市等地。以“青春筑梦乡村,教育点亮希望”为主题,采用 “教学实践 + 思想引领 + 文化传承” 多元组织形式,通过特色课程、思想教育活动、爱心捐赠及文化研学等环节,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图为陕西站实践团成员进校园宣讲防溺水事项.jpg

陕西站实践团成员进校园宣讲防溺水事项

图为河北站实践团成员进社区关爱留守儿童.jpg

河北站实践团成员进社区关爱留守儿童

2025年暑期,教育学院各实践团队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在服务基层中成长蜕变,不仅为当地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更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动实践育人,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生感悟

任卓倩.png

任卓倩:蒲公英暑期实践活动悄然落幕,一周的时光虽短暂,却满是珍贵回忆。团队伙伴与同学们紧紧凝聚,在支教之旅中并肩前行。 有人说大学生似待绘的画纸,而此次实践,让我们寻得"支教老师"这-温暖身份。在带队老师指引下,我们为孩子们开启多彩课堂:诵读经典、解锁智慧、描绘梦想,更通过雷锋故事传递奉献精神。捐赠文具的暖心仪式,让知识与关爱一同传递。这段经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思索乡村发展与教育的联结。身为大学生,当以行动助力,愿孩子们如蒲公英种子,乘风成长, 奔赴广阔未来,也盼这份实践的热忱与担当,持续传递,点亮更多微光。

周昌宇.png

周昌宇:七天的“小葵花成长课堂”实践,让我在童真与责任的碰撞中,读懂了教育的重量。课堂上,心理绘画课的彩虹漩涡、会飞的房子,藏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情绪课上,当他们指着彩色怪兽说出“这是我生气的样子”,我明白教会他们共情,是我们的责任。运气球游戏里,手拉手向前冲的默契,“少了谁”游戏中准确喊出同伴名字的瞬间,让我懂得守护童真,更要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勇气。走出校园,浚县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孩子们趴在垛口问“这里住过士兵吗”,博物馆里对着陶器讨论“这是古人的碗吗”。此刻我深知,把课本里的历史变成可触摸的温度,是实践赋予我们的使命。离别时那幅写着“谢谢老师”的画,让我懂得:实践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以学子之责,用真心播撒种子,让成长在双向奔赴中更有力量。

付璐洁.png

付璐洁:此次暑期实践,是一场文化浸润与责任担当的生动课堂。在幼儿园的童真天地里,我们用舞蹈、歌声编织孩子们的毕业记忆,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呵护成长的实践,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读懂了教育的温度,也让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淬炼。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楚河汉界的历史厚重、李商隐诗韵的千年流转、董天知将军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深深沉浸在文化与历史的长河中。与合唱团共唱红歌、在公园开展快闪,红旋律里激荡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对“传承”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与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在歌声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接力。这场实践,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锤炼,更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我们触摸到了文化的根脉,更明晰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如何用实践传承文化、用行动诠释担当。

核发:现代教育学院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